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媒介宝库栏目--->媒体杂谈-->详细内容
中国传媒如何面对入世
作者:佚名 日期:2001-12-4 字体:[大] [中] [小]
-
入世后对传媒市场的影响
喻国明指出:中国入世谈判并没有将传媒单独放在开放的市场里面来谈﹐而是作为服务行业内的一项内容。中国政府规定﹕加入WTO一年之后﹐报刊零售市场对外开放﹐国外书刊可以零售﹔三年后﹐发行批发企业外资可以进入。但实际上国外资本已经通过间接和直接的方式进入中国﹐开放是必然的。
喻国明认为,所谓间接进入和影响﹐主要在发行渠道﹑有线电视网的传输和投资﹑广告经营。间接的影响可以影响传媒的主流﹐可以说是深刻的﹐它通过市场的手改变了国内传媒机制﹔而比较直接的进入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直接收看国外的电视节目﹐比如北京一些居民私自安装80cm的卫星天线﹐就可以收看到80多个电视台的节目﹐虽然政策规定不允许私自接入﹔
二是目前已允许新闻集团﹑AOL﹣时代华纳等国际新闻机构进入中国华南市场﹐这是一种合法进入﹔
三是国外新闻媒体与国内机构的合作﹐比如《时尚》杂志与国内出版社的合作﹐或者通过内容﹑节目的售卖﹑提供“特稿”做中国本土化的产品﹐这实际上也是进入了我们传媒体系。
中国传媒存在的劣势
喻国明指出,中国国内传媒产业才走了五﹑六年的路程﹐规模非常小。一九九九年﹐江泽民在《人民日报》上说﹕“既要宣传﹐也要经营”﹐是第一次由官方提到媒体经营。所以国内的媒体英雄很少是经营人才﹐实际上一个媒体的发展﹐经营是非常重要的﹐经营的好﹐才能带动媒体的发展。
喻国明认为,我们国家的媒体才刚刚进入系列化的初期阶段﹐单兵作战﹐搞报纸的纷纷办子报﹑专业报﹔搞电视的搞多个频道﹐这就容易产生“左脚踩右脚”的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肯定是互相打压。欧美国家的传媒已经经过系列化阶段﹑一体化发展阶段﹐现在达到多元化发展阶段。
喻国明说,多元化发展阶段又涉及到相关行业的进入﹐比如娱乐业跟传媒业的结合﹑传媒业与IT业﹑网络的结合﹐传媒争夺更大的市场﹐使交易成本更低﹑资源的有效使用默契程度更稳定﹑跨媒体市场更庞大。现在欧美国家已进展到这种程度。
两个思维误区
喻国明指出,从中央到地方﹐我们有两个思维误区﹕
一是简单的做大﹐而不考虑怎么做强。规模做大不是最终目标﹐目标应是做强,简单做大并不足以阻止别人的进入﹐一千条小帆船捏在一起并不是一条航空母舰﹐甚至会有1﹢1
第二个误区是把境外传播视为洪水猛兽。我们应该明白了﹐经过二十年的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我们文化和观念中还有许多跟市场不吻合的地方﹐境外传播中有一部分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客观地说﹐我们需要这样的开放剔除那些脑子中还有不合时宜的东西。但我们也不是不设防的开放﹐我们经过有序的﹑安排的进入﹐把它对社会的冲击减到最低程度﹐有利于社会稳定﹐这是“度”的把握﹐应该有科学的﹑有预见的安排。
喻国明认为,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设置一些政策障碍﹐使我们的传播体制上得到一段时间的保护﹐争取一些时间。现阶段﹐政府应该制定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出台﹐比如允许境外媒体进入珠三角市场﹐为什么就不能允许一些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在同样的条件下也有同台竞争的机会?(刘卫东)